台北市蓬萊國小幼童軍277團

台北市蓬萊國小幼童軍277團

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世界童軍總領袖- 羅伯特·貝登堡

世界童軍總領袖- 羅伯特·貝登堡

羅伯特·貝登堡,第一代貝登堡男爵
Robert Baden-Powell, 1st Baron Baden-Powell















童軍運動之父 

暱稱 B-P
出生 1857年2月22日(1857-02-22)
英國倫敦帕丁頓
去世 1941年1月8日(83歲)
肯亞尼耶利
效命 英國陸軍
服役年份 1876年-1910年
軍銜 中將
參與戰爭 英國-阿散蒂戰爭
第二次馬塔貝里戰爭
梅富根城戰役
第二次波爾戰爭
其他工作 童軍運動創始者、藝術家、作家


簽名
             



羅伯特·史蒂芬生·史密斯·貝登堡,第一代貝登堡男爵,OM,GCMG,GCVO,KCB(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1st Baron Baden-Powell,英語發音:/ˈbeɪdən ˈpoʊ.əl/,1857年2月22日-1941年1月8日,又稱B-P、貝登堡勳爵,一般簡稱為貝登堡),為英國陸軍中將、作家、童軍運動創始者與第一任英國童軍總會總領袖。

貝登堡在查特豪斯公學受教育之後,於1876年-1910年服務於英國陸軍,曾在印度與非洲駐防。1899年,在南非爆發的第二次波爾戰爭當中,貝登堡於梅富根城戰役成功防守梅富根。他著作了眾多軍事書籍,專門介紹在南非軍事生涯中的軍事偵察與偵察兵訓練,而當時的男孩也閱讀了這些書籍。基於這些早期的著作,他著作了《童軍警探》,於1908年由亞瑟·培生出版。1907年,他主持了第一次白浪島童軍露營,而這個露營被視為童軍運動的起源。



 

貝登堡與奧莉芙·聖克萊·索姆斯結婚後,他、他的妹妹艾格妮絲·貝登堡與他的妻子,積極參與童軍運動與女童軍運動的指導工作。貝登堡晚年居住於肯亞尼耶利,並於1941年過世與埋葬。

早年生活

1857年2月22日,羅伯特·貝登堡出生於英國倫敦帕丁頓的史坦霍普街(Stanhope Street)9號(也就是現在的史坦霍普街11號)。羅伯特·史蒂芬生,鐵道和土木工程師,成為他的教父並且以他的名字命名,本跟隨父親姓「鮑威爾」(Powell)。他的父親,牧師貝登·鮑威爾(1796年8月22日-1860年6月11日),牛津大學的薩維爾幾何學教授,當時已經有了4個處於少年時期的小孩,這些小孩是從之前的2次婚姻中所生下來的。1846年3月10日,貝登·鮑威爾在切爾西的聖路克教堂,迎娶了比他小28歲的亨莉艾塔·葛瑞絲·史密斯(Henrietta Grace Smyth,1824年9月3日-1914年10月13日),海軍將官威廉·亨利·史密斯的長女。很快的他們有了瓦靈頓(1847年早期)、喬治(1847年晚期)、奧古斯都(1849年)和法蘭西斯(1850年)。在先前的3個小孩早年夭折之後,他們就生下了羅伯特、艾格妮絲(1858年)和貝登(1860年)。這3個小孩,和經常生病的奧古斯都,是非常親密的朋友。在羅伯特3歲的時候,他的父親過世,母親亨莉艾塔為了紀念她的丈夫,並且將她自己的小孩,和先前的同父異母兄弟姊妹及表兄弟姊妹區隔開來,她將他們的姓氏改成「貝登堡」(Baden-Powell)。後來,貝登堡稱讚他的母親是一位堅強的女性,並且她認為她的小孩將來一定會有成就。貝登堡曾經於1933年形容他的母親:「我會出人頭地的所有秘密,就在於我的母親。」


在貝登堡就學於唐橋井的玫瑰丘學校後,他拿到了獎學金,在當時有名的查特豪斯公學念書,那時候他最喜愛的兄長奧古斯都,不幸因病過世。那時公學有嚴格的外出規定,貝登堡經常在附近的樹叢中躲避老師,進行追蹤和烹飪的遊戲,他的童軍技能也在這時期培養起來。他會彈奏鋼琴和拉小提琴,也是可以使用兩手做畫的藝術家,更喜歡玩戲劇。假日時,他和和他的兄弟們以遊艇和獨木舟的探險旅行消磨時間


軍旅時期


1876年,羅伯特·貝登堡(當時他自己稱呼為R·S·S·貝登堡)以少尉的軍階,加入了位於印度的第13輕騎兵團。1880年代早期,他在南非納塔爾省的祖魯族人當中,精進並磨練他的偵查技巧;那時他的部隊在此駐紮,並且他在戰報中受到表揚。其中的一次軍旅當中,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大串木製的珠子項鍊,而這串項鍊是由祖魯族的酋長,迪尼祖魯所有;後來貝登堡創立童軍運動後,這串項鍊就被整合進他所設計的木章訓練計畫當中。貝登堡的技能,讓長官有深刻的印象,因此他被升任為少校,擔任馬爾他總督與總司令亨利·奧古斯都·史密斯的副官與軍事秘書,而史密斯同時也是他的叔叔。他在馬爾他駐防了有3年之久,也被任命為地中海地區軍事情報處處長底下的情報官。他頻繁地偽裝成一位蝴蝶捕捉人員,然後將軍事基地的平面圖,畫在偽裝的蝴蝶的翅膀上。


1896年,貝登堡回到非洲,並且投入第二次馬塔貝里戰爭,於布拉瓦約戰役當中遠征,解救了不列顛南非公司的人員。這場戰役對他來說是一個成長經驗,因為他不只有這個時機,能夠在馬托博的敵方領地上進行偵察任務的指揮,而且後來許多童軍的理念也是從這裡發想出來的。他在參與這場戰役當中,第一次結識了美國的偵查兵弗雷德里克·羅素·伯納姆,他向貝登堡介紹了美國舊西部的故事以及森林知識(如偵查技能),也因此貝登堡首次戴上了史泰森軍帽與領巾。


同年,貝登堡被指控非法處決了馬塔貝里酋長烏威尼(Uwini),因為他先前得到承諾,只要投降就可以保全性命。在貝登堡指示下,烏威尼遭到射擊隊槍決。雖然貝登堡在軍方調查下獲得清白,但是當地的殖民地當局要求進行一次公民調查與審判。貝登堡之後聲稱他「當庭釋放,且沒有造成自己人格上的污點。」貝登堡同時也被指控,在他的命令下,允許非洲本土的戰士可以屠殺敵方的俘虜,而且還包含了婦女、小孩以及非戰鬥人員。


離開羅德西亞之後,貝登堡來到黃金海岸,投入第四次阿散蒂戰爭。1897年,也就是貝登堡40歲時,晉升為上校(為當時英國陸軍最年輕的上校),並派往印度,擔任第5龍騎衛隊指揮官。數年之後,他著作了一本小手冊,稱為《警探術》;這本手冊針對軍事偵察主題,做成簡要的講義,大部分內容是貝登堡從伯納姆的經驗當中詮釋而來,用以訓練新兵。貝登堡利用這本手冊與其他訓練方式,訓練士兵獨立思考與主動,以及能夠在荒野中生存。




1900年貝登堡在愛國明信片的肖像


貝登堡被升為上校駐南非梅富根,10月11日南非爆發第二次布爾戰爭,梅富根被敵人包圍。但因為駐軍很少,所以貝登堡召集了一班青年,臨時教他們急救、傳訊和偵察等各種技能來協助駐軍。


1900年5月16日,圍城的困境終於解除。貝登堡因此被晉升為少將,也成為國家英雄。


1901年10月,貝登堡短暫回到英國,受邀到巴爾莫勒爾,蘇格蘭的皇家靜養所,參見愛德華七世,並獲勳巴斯三等勳章。


在組織南非殖民地的警政單位,南非警察局之後,貝登堡於1903年回到英國,擔任騎兵總監。在擔任騎兵總監這段時間,貝登堡進行英國騎兵偵查訓練的改革,並獲得成效,對於在各大陸之間敵人的偵查能力,獲得最有力的優勢。1907年,他被任命指揮新成立的本土後備軍諾森伯蘭師。


1910年,貝登堡中將決定從英國陸軍退休,這據稱是受到愛德華七世的建議,認為這樣可以讓他更有利於推動童軍活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貝登堡自己投入了戰爭部的事務工作。但他的工作沒有得到任何戰爭部上司的命令。基奇納伯爵曾說過:「他可以掌控各個重要的師團將軍,但找不到一個人可以掌控童軍運動這個無價的工作。」這樣的情形引發了一個謠言,認為貝登堡從事間諜工作以及情報人員,並費了很大的心力去製造沒有上司的假象。


童軍運動創始者

1903年,貝登堡從非洲回到英國後,發表了他的軍事書籍《警探術》(Aids to Scouting),而這本書成為了暢銷書籍,而且經常被教師和青少年團體運用。在他的朋友,威廉·亞歷山大·史密斯,基督少年軍創辦人的鼓勵之下,貝登堡決定重寫《警探術》,變成適合於青少年領導訓練的書籍。1907年8月,貝登堡舉辦了白浪島童軍露營用來試驗並應用他的訓練理念。總共有22位男性青少年參與,其中8位來自當地的基督少年軍,12位來自公學的學生,大多數是貝登堡朋友的兒子。

貝登堡也受到歐尼斯特·湯普森·西頓,叢林印地安人組織創辦人的影響。西頓給了貝登堡一本他的著作《The Birch Bark Roll of the Woodcraft Indians》,並且他們在1906年會晤[20][21]。1908年,《童軍警探》以分成6期的方式出版,在20世紀時總銷售量達到大約1.5億,成為20世紀第4大暢銷書籍。




貝登堡、美國總統塔虎脫和英國大使布萊斯子爵,在白宮門廊共同檢閱華府的童軍(1912年)




3位童軍運動先鋒:貝登堡(中坐者)、歐尼斯特·湯普森·西頓(左)和丹尼爾·卡特·畢爾德(右)


男女青少年們開始自動地組成童軍小隊,童軍運動就此開始引爆,剛開始時只有一個國家(英國),很快地就變成了國際潮流,逐漸成長,並與基督少年軍平行發展,為友好關係。1909年,童軍大會在倫敦水晶宮舉行,此時貝登堡創立了第一支女童軍團。女童軍運動隨即於1910年,在貝登堡的妹妹,艾格妮絲·貝登堡的贊助之下成立。貝登堡的朋友,茱麗葉·高登·羅,受到貝登堡的鼓勵,把童軍運動帶到了美國,並成立了美國女童軍。


1920年,第1次世界童軍大露營在英國的奧林匹克競技場舉行,貝登堡被各國代表推選為世界童軍總領袖。1921年,貝登堡在當年的元旦受勳者名冊中封為從男爵;1929年9月17日,更被封為貝登堡男爵,封地在艾塞克斯的極偉。後來他捐出這塊封地,作為童軍訓練的場所,此後極偉這地方被各國童軍公認為童軍領袖的訓練中心。在封爵之後,貝登堡習慣以「極偉的貝登堡」稱呼自己。

( 註:極偉譯音是指 Gilwell Park 極偉園,港澳稱作基維爾公園,位於英國倫敦市東北,自1919年開始,專門為童軍的訓練與領袖會議提供了完善的營地與活動中心。這個專門的童軍領袖訓練營地位於邑平森林的邊緣,亦被各國童軍公認為童軍領袖的世界訓練中心。)


1929年,貝登堡在第3次世界童軍大露營當中,被贈予了一台新的20馬力勞斯萊斯汽車(底盤編號GVO-40,車牌為OU 2938)以及一台Eccles廠牌的有蓬車廂。這輛有蓬車之後隨著貝登堡一起在歐洲各地旅行。其中的有篷車廂,當時被暱稱為「葡萄乾餡餅」,現在在極偉園展示。而被贈予的汽車,被暱稱為「麵包捲」,於1945年,貝登堡過世後賣給了奧莉芙·貝登堡。2007年,這兩輛車在極偉園重新組合在一起。最近,這輛車是由一家慈善機構,B-P麵包捲基金會所有,並且將當時購入時所產生的貸款付清。貝登堡也確實影響到青少年的教育改善程度。在貝登堡無私地大力指導統馭之下,童軍運動快速成長。到1922年在全球32個國家有100萬的童軍會員;到1939年正式超越330萬人。

1937年,貝登堡在第5次世界童軍大露營對童軍界發表告別演說,之後淡出公共童軍運動生涯。2月22日,也就是貝登堡夫婦的共同生日,被定為創辦人紀念日(童軍)或世界懷念日(女童軍),以紀念和慶祝這對世界男女童軍領袖的貢獻。


在給童軍界的最後一封信當中,貝登堡寫道:

......我有非常快樂的一生,也希望你們每一位也有非常快樂的一生。

我相信上帝推動我們進入這麼愉快的世界,使我們感到快樂且享受人生。
快樂不會從財富、成功的生涯以及自我放縱而來。
讓自己快樂的其中一個途徑,就是你們還是小男孩時,讓自己保持健康與強壯,使你們在成為男人之後,成為有用的人與享受人生。在大自然中學習,將會向你們顯現,上帝創造出這麼豐富與美麗的事物,讓這個世界變得可以讓你們享受。
滿足你們所擁有的事物,並且好好利用它們。讓我們觀看事物光明的一面,而不是陰暗的一面。
但真正得到快樂的途徑,則是帶給別人快樂。
試著留給這世界變得你們發覺到的更好,並且當輪到你們要過世時,你們能因為感受到你們無論如何都不會浪費時間、盡全力做到最好,而以快樂的心情過世。
以這種方式「準備」,快樂過活與離世──
永遠堅持童軍諾言──即使之後你們不再是個男孩──
上帝將幫助你們做到這一點。

個人生活



奧莉芙·貝登堡


1912年1月,貝登堡為了開始進行其中一個童軍巡迴活動,坐上前往紐約遠洋班輪阿爾卡笛亞號,在那裡遇到了他未來的妻子,奧莉芙·聖克萊·索姆斯。那時貝登堡55歲,奧莉芙卻是23歲的年輕女士,算是非常罕見的一個年齡差距,更奇特的是,他們是同月同日生的。他們於同年9月訂婚,而由於貝登堡有相當程度的名望,導致媒體大肆報導這件婚事。為了避免媒體打擾,他們在1912年10月30日,於帕克史東的聖彼得教堂秘密結婚。英國童軍總會方面曾經發起每人捐1便士共同購買一輛車,作為祝賀貝登堡結婚的禮物(註:這輛車並不是英國童軍總會在1929年所贈的那台勞斯萊斯)。現今,在白浪島的聖瑪莉教堂裡面,設立了一座紀念碑紀念他們的婚姻。



貝登堡墓

貝登堡和奧莉芙隨後在1919年到1939年住在英國漢普郡本特利的帕克斯丘(Pax Hill),而他們所居住的房子是奧莉芙的父親所贈。婚後,貝登堡的健康開始出現毛病,病痛纏身。他主訴他有長時間的頭痛,而這個病症被他的醫生認為可能起於心理壓力,為此醫生還做了夢分析。而貝登堡的頭痛,在他移居到設在陽台的臨時臥室後立刻消失。


1939年,他移居到他曾經服役過的肯亞,居住在尼耶利靠近肯亞山的一處山莊當中,並且在移居前先行探查過,以尋找他的靜養之地。這棟只有1個房間的房子,由他親自命名為「帕克斯圖」(Paxtu),座落於著名的樹頂旅店附近,這個旅店當時是由艾瑞克·舍布魯克·沃克的農場所有,而他是貝登堡的私人秘書,也是第一批童軍監督之一。現在帕克斯圖成為童軍博物館。


貝登堡於1941年1月8日辭世,葬於肯亞尼耶利,靠近肯亞山。他的墓碑刻著一個大圓,中央有一個點(
),這是一個追蹤記號,其意義為「我已回」。當他的妻子奧莉芙過世後,她的骨灰被送到肯亞,並埋葬於她丈夫墓地的附近。後來肯亞政府宣布貝登堡墓為國家名勝古蹟。

童軍相關著作


1908年:《童軍警探》(Scouting for Boys)
1909年:《給童軍的故事》(Yarns for Boy Scouts)
1912年:《女童軍手冊》(Handbook for Girl Guides,與艾格妮絲·貝登堡合著)
1913年:《越過海洋的童軍:我的世界之旅》(Boy Scouts Beyond The Sea: My World Tour)
1916年:《幼童軍手冊》(The Wolf Cub's handbook)
1918年:《女童軍運動》(Girl Guiding)
1919年:《童軍服務員指引》(Aids To Scoutmastership)
1921年:《童軍能做什麼:更多故事》(What Scouts Can Do: More Yarms)
1922年:《羅浮邁向成功之路》(Rovering to Success)
1929年:《童軍和青少年運動》(Scouting and Youth Movements)
1935年:《全球童軍運動》(Scouting Round the World)
約1939年:《給童軍界最後的留言》(Last Message To Scouts) 其他著作
1905年:Ambidexterity(與約翰·傑克森合著)
1915年:《印度記憶》(Indian Memories)
1915年:《我作為間諜時的冒險》(My Adventures as a Spy)
1916年:Young Knights of the Empire: Their Code, and Further Scout Yarns
1921年:《一匹老狼的最愛》(An Old Wolf's Favourites)
1927年:《人生的障礙和如何面對它》(Life's Snags and How to Meet Them)
1933年:《從人生變化中的教訓》(Lessons From the Varsity of Life)
1934年:《冒險和意外》(Adventures and Accidents)
1936年:《成年人的冒險》(Adventuring to Manhood)
1937年:《非洲冒險》(African Adventures)
1938年:《非洲的鳥獸》(Birds and beasts of Africa)
1939年:《劃著你自己的獨木舟》(Paddle Your Own Canoe)
1940年:《肯亞的更多描繪》(More Sketches Of Kenya)



《童軍警探》於1908年1月所出版的分期版第1期封面
獲獎歷程



東·波特於貝登堡之屋前創作的貝登堡雕像

2002年貝登堡在BBC主辦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票選中位居第13名。
頭銜 1902年4月30日,經由皇家特許證,姓氏從鮑威爾合法改成貝登堡[23]。
1857年─1860年:羅伯特·史蒂芬生·史密斯·鮑威爾(Robert Stephenson Smyth Powell)
1860年─1876年:羅伯特·史蒂芬生·史密斯·貝登堡(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1876年:少尉羅伯特·史蒂芬生·史密斯·貝登堡(Second-Lieutenant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1876年─1884年:中尉羅伯特·史蒂芬生·史密斯·貝登堡(Lieutenant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1884年─1892年:上尉羅伯特·史蒂芬生·史密斯·貝登堡(Captain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1892年─1896年:Major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1896年─1897年4月25日:Major (Bvt. Lieutenant-Colonel)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4月25日─1897年5月8日:Lieutenant-Colonel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1897年5月7日─1900年:Lieutenant-Colonel (Bvt. Colonel)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1900年─1901年:Major-General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1901年─1907年:Major-General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CB
1907年─1909年10月3日:Lieutenant-General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CB
10月3日─1909年11月9日:中將羅伯特·史蒂芬生·史密斯·鮑威爾爵士,KCVO,CB(Lieutenant-General Sir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KCVO, CB)
1909年11月9日─1912年:Lieutenant-General Sir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KCB, KCVO
1912年─1921年:Lieutenant-General Sir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KCB, KCVO, KStJ
1921年─1923年:Lieutenant-General Sir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Bt., KCB, KCVO, KStJ
1923年─1927年:Lieutenant-General Sir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Bt., GCVO, KCB, KStJ
1927年─1929年:Lieutenant-General Sir 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Bt., GCMG, GCVO, KCB, KStJ
1929年─1937年:Lieutenant-General 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Lord Baden-Powell, GCMG, GCVO, KCB, KStJ
1937年─1941年:Lieutenant-General The Right Honourable The Lord Baden-Powell, OM, GCMG, GCVO, KCB, KStJ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金氏的故事

金氏的故事

氏原名金波阿哈拉(KimballoH'Hara),是駐印度的愛爾蘭陸軍聯隊中某位軍曹之子,少年時即失恃估,遂由其姑母撫養。

幼時的金氏,所結交的朋友盡是土人的孩子,所以金氏能操土人語並熟悉土人生活。其後又與一高僧為友,周遊北印各地。

一日,在路上偶遇其父昔日參加之陸軍聯隊,在入營參觀時,被兵士疑為竊賊而受拘留。後因在其身上搜出出生證明書及其他文件,隊中人遂得知金氏乃昔日同僚之子,從此開始照顧他、教育他。每值假日,金氏外出時皆穿著土人衣服,雜於土人群中。其後金氏與一名叫魯根者結識,魯根乃一販賣古董及珠寶之商人,因熟悉土人的一切,受政府委為情報工作人員。

魯根發現金氏亦熟諳土人風俗習慣之後,知金氏若亦加入其秘密工作,乃當對他甚有幫助,於是著手訓練金氏如何觀察並默記各種記號,蓋此項訓練原屬警探必經之重要課程。

訓練開始,魯根先取一盤上面盛有各種寶石,給金氏觀察一分鐘後將布蓋上,令金氏說出寶石數目及種類。初時金氏僅能默記數種,且未能十分正確說出,但稍經練習後,他已能相當準確默記。此外,金氏又再經甚多其他訓練。 最後,於多種訓練後,全氏遂為一情報工作人員,得授以一小金盒飾以為秘密標記,掛在頸間,且上有字一行,意即說明秘密工作人員身分。

好學的程敏

好學的程敏
敏在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留下母親和他兩人相依為命。

在當時的社會裡,程敏的母親只有幫人洗衣及縫補衣服,以賺取微薄的酬勞度日。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程敏十歲,那一年村上有戶人家缺長工,並且還供吃一餐,最讓程敏高興的是,在那戶人家的隔壁就是私墊,朗朗的讀書聲可以聽得一清二楚。這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他在那兒上工,不但能藉機念書,也可賺取酬勞貼補家用,以及存下赴京考試的盤纏,更何況母親身子不好,其該好好的休息了。

隔天,程敏就開始去上工,每天在他整理柴堆時,私墊也正好開始念書,只要私墊讀書聲起,他就跟著一起念。私墊老師知道程敏為賺錢養家,照顧母親,而沒辦法念書,就拿了一些舊的書及習字帖,讓他回去練習,還告訴他,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就儘管問。私墊老師如此的熱心,程敏告訴自己,決不能讓老師失望。每天他砍柴時,就將自己唸過的詩詞,再背誦幾次,晚上就趁月光還亮著,在地上練習寫字,對程敏而言,樹枝和石子地,就是最好的筆和紙。

程敏的苦讀,終於有了最好的回報,不但上了榜首,還受到皇上的重視,賜予官位。而他也一直保有著儉僕、好學的習性,並沒有因為當了官就變得浪費,他的家人和部屬也都以此為榜樣。

黃公公種樹

黃公公種樹

石村位在一個山腳下,這座山很奇怪,除了石頭,長不出任何植物。住在大石村的村民,除非到過外地,否則,不知道什麼叫做「樹」,尤其到了炎熱的夏天,在太陽的威力下,整個大石村簡直像大火爐一般。 一天;黃公公望著火熱的太陽,心裡想:「多希望有生之年,能坐在樹蔭下乘涼」,但是他又搖搖頭說:「沒指望樓!」。不久;鄰村的大樹村村長,來拜望大石村村長,並送給他一些樹苗,大石村村長笑著說:「傅兄啊!您瞧瞧!我們這裡只有石頭,樹是種不活的」。大樹村的傅村長卻說:「試試看吧!我們大樹村願意無限量供應樹苗」。這時路過的黃公公聽到了,就說:「讓我試試吧;於是,黃公公努力的挖開家門前的石頭,鋪上沙土,仔細小心的將樹苗種下。剛開始樹苗總是種不活。但是黃公公很有耐心地更換土壤、澆水、施肥,終於,有樹苗活了。 十年、二十年過去了,大石村一片蔥綠,到了夏天,樹蔭下坐滿乘涼的村民,他們常常會談起黃公公種樹的毅力,非常感謝他造福後人的恩德。

聲音訊號的故事

聲音訊號的故事

國南北戰爭時,一個警探指揮格羅利大尉想要對部下發出敵人要在夜間偷襲的警告,可是他們中間卻隔著一條泱泱大河,那時剛好又下大雷雨,實在使他沒法去通知大家。

你試想一下,假如是你,你要怎麼辦?

忽然地想起一計,因為他身邊有一輛老舊的火車機關車,他升起了火產生了蒸氣,使汽笛依照摩斯電碼字母發出一陣聲音長短不一的訊號,隔岸的人聽見了,也就吹起軍號回答他,於是他就那樣靠著汽笛發號施令佈防,後來那支二十人的軍隊便因此解除了危險。

會唱歌的鞋匠

會唱歌的鞋匠

小鎮上有個愛唱歌的皮鞋匠阿當。他每天勤快地工作著,雖然沒什麼錢,但是他一直很快樂。阿當工作的時候會一面唱著歌,聽見他歌聲的人,都會不知不覺中感染到快樂的情緒。小鎮上的每個人都很喜歡阿當,只有一個人例外。

錢老頭是住在造街上的富翁。他很討厭音樂,但又不能趕走阿當。一天,說:「我送你一百兩金子,條件是別再唱歌了,怎麼樣?」阿當心想,一百兩金子他可能一輩子也賺不了那麼多,不唱歌也沒啥損失。於是便答應了錢老頭,帶著一百兩金子高興地回家去了。

第二天,阿當卻又把金子還給了錢老頭。因為昨夜回家後看著金子,不知道藏哪裡好,第二大白天該工作了, 可是不放心那一百兩金子,帶在身上又怕去了;而最重要的原因是阿當發現不能唱歌,就好像不能說話一樣, 實在難過。所以,阿當決定不要那金子了,繼續做他的鞋匠,快快樂樂地唱歌。

聖佐治

聖佐治

佐治,這是一位被全世界的童子軍聽到都十分崇仰的聖俠的名字。這是我們的開山老祖 – 貝登堡先生,為童子軍運動而選定的聖保 – 童子軍典範,至今仍是有增無已地在淘溶著每一位童子軍的心靈的人物。他不是一位降服了億萬堅甲利兵,立下了赫赫武功的大戰統帥,也不是一個併吞了多少個國家,毁滅過多少個民族那威鎮天下的霸王,他祗是一個忠於自己的信仰的好漢,他祗是一個不可奪志的匹夫,一個「擇善而固執之」的弘毅之士。
  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時候,羅馬帝國原來是一個信奉番蠻宗教的國家,他們崇拜著種種的偶像,相信著種種的邪說,當時那種的力量十分普遍,越是有權勢的人,越是信奉得厲害,有不和他們合流的,那是極端受他們嫉視的,那時正是惡勢力澎湃著在人間。
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公元284為帝,305退位)的時候,他的護衛軍軍團長 – 卡巴都西亞的佐治(他出生於卡巴都西亞的地方,所以這樣稱呼他)自幼是受基督教的培育的,他是巴力斯坦人,生在里大市,幼年喪父,長大了就繼承父親的遺志,十七歲入騎兵,以勇敢出名。照那時的制度,由於他的才幹,更承襲父親的功績,就晉升到護衛軍軍團長的高位,他的風度很受皇帝的賞識。可是那時,在羅馬帝國的官宦的眼中,是很看不慣基督教的信仰的,朝中那種仇視基督教的氣氛是時時在增強著,所以佐治那時雖然信仰基督教,但受著四面八方那「積非成是」的環境的壓迫,他祗得在祕密之中持守著他自己的信仰。
  惡勢力果然佔據了決定權了,正在佐治奉皇帝之命到遠地去執行一個任務,而沒有在朝中的時候,戴克里先皇帝頒佈了他那一道千載知名的「迫害教徒令」 – 凡是承認信仰基督教的人都應入獄的一道皇令。這位佐治在歸程的途中,看到了路邊貼起的這樣一道皇令,他一手把它撕了下來,毫不保留的就決定了自己的動向了。他立刻先回到他的故鄉里大去,把自己的財產完全變賣,把家中的奴役全部都釋放了,然後他就走到尼哥米地亞那裡的最高法院去,為他的基督教同道們作最堅決的辯護了。
  皇帝當時對於自己這樣親信的官長的這種宗教信仰,十分感到煩惱,曾想了種種的方法驅使他攺信大家所信的番蠻教的偶像,用了千方百計,包括許多難得的利益,他都拒絶了。所以佐治終於下獄了,經過了種種殘酷的肉刑,他絲毫沒有動搖,威逼、利誘,都無效,終於殺頭了 – 他就成為救主基督降生303年那年的基督教殉教士了。有三個他的忠心的僕人把他的屍骸運回里大故鄉,安葬了之後并建了一所墳墓。沒有多久,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第一(公元274年生,337年死)在公元313年頒了信教自由之詔,到公元334年更定了基督教為國教,於是就在佐治這所墳墓上建築起一所崇高的禮拜堂來。
  這裡邊無論是地方,還是人物,都和英國亳不相干,何以這段史實和英國發生了關係呢?是這樣的,英王查理一世組織十字軍出征巴力斯坦的時候,他把這位成聖的軍人選作他的軍隊的聖保,他們把他的紅十字配在他們的盾牌上和戰衣上,並製在軍旗上,高舉到戰場上去,當時有一段這樣的故事:
當十字軍們衝回耶路撒冷城,要在那群番蠻的土人手中,奪取一個進城的口子的時候,在萬馬群中出現了一位光芒四射的高大騎士,身穿著銀色的鎧甲,騎著大馬,領先地帶著大家一直衝到城墻之下,大家看到這種景象,軍威大振,不由得,「聖佐治!保衛可愛的英國!聖佐治,幫助我們」這樣地吶喊著,就把那一座城給佔領了。可是,進城之後,這位神勇的前導就再也看不見了,都說聖佐治在崇仰他的那一支軍隊最需要支持的時候,親來庇護了。
  一段更普遍的傳說就是「聖佐治與惡龍」的故事,至今這段故事還在「美談集錦」裡宣揚著。有人以為那條龍可能實在是鱷魚,而這事的出現年代可能是聖佐治由里大走向尼哥米地亞最高法院的途中。
  話說在西林鎮的地方,來了一隻可怕的惡獸,牠每天都要滿足的供奉,要不然牠就要危害那裡的居民全體了,最初不過是用羊來供奉牠,但不久之後,就決定用年紀較小的活人給牠了,這人的指定是用抽籤法來決定的,一經抽到,無論貧富,毫沒有例外。誰知這一籤剛剛就中在國王的女兒克麗奧林達身上,於是就把這一位溫和美貌的公主穿上了新娘的衣裝,而帶到那一條惡龍常出現的地方去了。佐治騎著馬走到了她的旁邊,看到她被綁在一棵樹上,等待著她的命運,他一轉眼又看見一條兇惡的怪物,正向著他們倆的方向走來,張開著大口要吃人的神氣,佐治連忙抽出他那把十字柄的利刄,就朝著這兇獸的口中刺進了牠的咽喉,而把牠給解決了。
  更描繪入神的一段敍述,這樣說,那時佐治還請那位公主把腰帶解下來,拴著這條重傷的惡龍,一路拖回到她住的鎮上去了。
這件豪俠的崇高行為被國王知道了,更知道這是一位基督教的騎士所做的,他由此皈依了耶穌基督,而領導他許多的臣民都受洗了,後來這國王在一個「活水」泉源的地方建築了一座禮拜堂,據說這水有醫病的奇能,這座禮拜堂就用來紀念聖佐治的。
  不論這幾段故事的真象如何,可是都說著一個相同的真理 – 善的終於勝過了惡的,邪不敵正!
聖佐治是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人,他的美名至今仍被世人崇敬,而眾多的基督徒們,每逢聖佐治日 – 四月二十三日,都熱烈地用聖宴來紀念他。
  他就是童子軍運動的開山老祖 – 貝登堡先生為童子軍們而選定的聖保,意在使他的精神灌輸每位童子軍身上,所以他就是童子軍們的典範。

朱魯族少年

朱魯族少年

你到南非去,哪裡的居民是強悍的黑人,而不是印地安人,他們都是精幹的警探,他們稱呼最機警勇敢善戰的戰士為狼。在南非洲最優秀的種族是朱魯族 (蘇魯族),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勇 敢的戰士和精幹的警探,因為自童年起,他們已經學會做偵探了,每當成年男子出征的時候,少年們必定跟隨出發,為戰士們攜帶睡蓆和糧食,但他們並不參加直接戰鬥,只站在較遠的地方觀戰,學習戰鬥 技術,以便將來應用。這些少年中最伶俐的,他們就被叫做「小狼」。他們在成為戰士前,必須先經過一個嚴格的考驗。 當少年到達戰士年齡的時候,他的衣服被剝光,全身皮膚被塗上 一層自漆,他只准拿一個藤盾做保護用具,和一枝短矛做為對付野獸和敵人的武器。這樣的打扮和武裝之後,就被放進密林裡去。從此開始,凡是任何人發現了他身上還有白漆的時候都可以追上去把他殺掉。 這白漆的黏性很強,用水是洗不掉的,必須經過一個月的時間,才會 脫落乾淨。所以這個少年必須運用他所學到的本領躲在密林裡,度過這不算短的日子。 為著衣食,他不得不追蹤野獸的腳跡,潛躡到野獸的身旁,用矛把牠刺殺。這樣他就有野獸肉可食,有鹿皮可穿。要烤野獸肉的時候,他要摩擦樹枝取火,因為他沒有帶火柴,即使有火柴也沒有衣袋可以放置。他生火的時候要留意到火和煙都不得太大,不然的括,就會引 起那些成年戰士們的注意。 他要能夠奔跑很遠的路、爬樹、游泳"…等等。靠這些本領來逃避追蹤者,他要有膽量和獅子或其他任何野獸搏鬥,要能夠辨認可吃 和有毒的植物,也要知道怎樣煮熟。當然,還要知道用樹皮和泥土來 做鍋子,和架搭一間不易為人發現的茅屋來居住。他要隨時留心避免留下腳印讓人家追蹤。睡覺時如果發出鼾聲, 可能會被敵人發覺。因此他要學習緊閉著嘴巴,用鼻子輕輕地呼吸。 他要度過著這般提心吊膽的生活,飽嚐日曬雨淋寒冷的滋味。一直到了他身上白漆終於脫淨的那一天,他就會回到家鄉來,接受村民熱烈的歡迎,一躍而成為部落中一員青年戰士。 他可以憑著勇敢而升為「伶各」,就是饒勇善戰的戰士,頭上帶一 個環。因此他可以繼續努力,爭取「狼」的光榮稱呼。 不過,你可以想像得到,有許多少年是經不起這個考驗的;有的 人被野獸吃了或被人殺死,有些被餓死。凍死或溺死;只有真正能幹的人,才能夠應付這個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