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蓬萊國小幼童軍277團

台北市蓬萊國小幼童軍277團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伏石蕨





伏石蕨
學名:Lemmaphullum microphullum Presl
科名:水龍骨科 (Polypodiaceae)
俗名:瓜子金、抱樹蕨、飛蓮草、地連錢、抱樹連。
莖:細長根莖披覆鱗片橫走於附著物體表面。
葉:狹線形、披針形、卵形、卵圓形、橢圓形、帶形、舌形,葉端鈍近圓形,葉
基楔形,葉緣全緣,肉質葉片,葉脈不明顯。
孢子囊:孢子囊群圓形或長線形,沿孢子葉中肋兩側生長。
鑑定特徵:1.小型著生性蕨類,葉二形,少數為同形葉,孢子葉比營養葉窄、長。
2.孢子囊群排列呈圓形或長線形,沿中肋兩側生長。
3.葉為厚肉質有二形,營養葉卵圓形,1~2cm長,1~1.5cm寬。
4.孢子葉細長,6cm長,0.2~0.5cm寬,孢子囊位於中肋兩側各一排連續排列。
分佈:1.蘭嶼及全台海拔0~1800m地區的平野、山區及森林地帶。
2.本縣分佈於各鄉鎮市的造林地、溪谷等少人為汙染的地區。


伏石蕨是多年生蕨類,廣泛分佈於中國、日本、韓國等地。在臺灣海拔1800公尺以下地區,時常在樹幹、水溝及岩壁上,見到伏石蕨的身影。事實上,照片上的模特兒就長在庭院裡。伏石蕨的孢子,隨風飄落萌芽後,從此就在這張蛇木板上安居樂業,圓圓綠綠的葉片,就像翠玉爬在蛇木板上,可是一幅充滿生命力的畫面。

嬌小的伏石蕨,是著生蕨類,與瓦葦、石葦、崖薑蕨同是水龍骨科兄弟,都喜歡附著在樹幹、岩壁上生長。細長根莖披覆鱗片,橫走於附著物體表面,葉片有兩型,營養葉長約1至2公分,寬1至1.5公分,卵圓形。孢子葉倒披針形或線形長約4至6公分,葉柄長0.8至1公分,孢子囊在孢子葉背面沿中肋著生排成兩列。

伏石蕨和捲瓣蘭、豆蘭容易使人搞混,伏石蕨葉片和這些迷你蘭花葉片在5公尺遠的高處,用望遠鏡看起來都差不多,而且蘭花和伏石蕨總是長相左右,除非掉落地面才能清楚辨別誰是蘭花?誰是伏石蕨?事實上,伏石蕨的嫩葉具有蕨類幼芽特有的捲曲,就像小提琴把手;蘭花則有肥大的假球莖及氣根,要混淆只能怪距離產生隔閡或是自己功力不夠。

伏石蕨小巧可愛,除了當作觀賞植物外,味甘淡性微涼,更可以治療風火牙痛、淋病、瘡癤、風濕疼痛、火燙傷等,全年都能採集,全株都能使用。所以不能小看這種身材迷你的植物。

想把伏石蕨請回家當客人,必須具有通風良好的栽培介質,樹幹、樹皮、蛇木板、蛇木屑都是不錯的選擇。在人工瀑布旁栽種伏石蕨,也能讓它欣欣向榮,不過,在栽培初期要注意濕度控制,等到伏石蕨開始生根攀爬後,就成為一處引人注目的景觀了。

在臺灣低海拔地區,有一種植物長得很像伏石蕨,它的營養葉長5至7公分,孢子葉長10至15公分,與伏石蕨最大的差別,是孢子囊只著生在孢子葉的中段及上段,換句話說,孢子葉的基部,並無孢子囊著生,它就是「抱樹石葦」,有點像放大版的伏石蕨。在臺灣南部低海拔地區,很容易見到它的蹤影,細細比較,才不會把這兩種著生蕨類搞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