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蓬萊國小幼童軍277團

台北市蓬萊國小幼童軍277團

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山萵苣




山萵苣
學名:Pterocypsela indica (L.) C. Shih
科名:菊科(Compositae)
俗名:馬尾絲、鵝仔草、鵝仔菜、英仔菜、山鵝菜、苦菜、野萵苣。
莖:中空莖直立高度約60~200cm,上部莖多分枝,全株含有豐沛的白色乳汁。
葉:葉背灰白色。莖生葉互生而且無柄,形狀變化多端,長橢圓形、披針形,葉
緣全緣或羽狀裂。根生葉較莖生葉為大在開花期間枯萎。
花:頭狀花序多數在莖頂排列成圓錐狀,總苞片4層,外層最短,花全為舌狀花,
淡黃色或稍帶紫色。全年開花。
果:瘦果深紅褐色,扁平而內彎,先端成為嘴狀,喙短而明顯,具有白色的冠毛,藉風力來幫助傳播。
鑑定特徵:1.高大、直立的1或2年生草本,高度可達2m。
2.葉形變化極大,線形、長橢圓形至披針形,葉全緣至深羽裂。
3.頭花圓錐狀排列,花冠淺黃色。
分佈:廣佈於台灣全島各地低海拔山野和荒地。本縣各地皆有廣泛分佈。


每到秋冬時節,農田及泥土路兩旁,埋藏在土壤內的山萵苣種子,就趕緊趁著別種植物休養的時候展露頭角,這時候到野外就能見到山萵苣,在各個角落努力的向上生長。奇怪了!山萵苣的葉片,常常完整無缺,為甚麼?仔細瞧瞧,發現它的葉片具有絨毛,葉片受傷時,就馬上流出大量乳汁,所以小動物只要咬上一口山萵苣,就把全身弄得黏搭搭的,這些都是一般昆蟲不願侵犯它的主要原因。植株儲存足夠能量後,山萵苣就挺著淡黃色的花朵成群開放,花謝了,果實也成熟了!種子就戴著白色冠毛,隨著風四處旅行,期待下一回合的生命循環。

雖然山萵苣以分泌大量汁液,來抵禦大部份的昆蟲大軍,其實山萵苣的身上,不乏蚜蟲或薊馬的蹤跡;這些昆蟲原本就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汁液,山萵苣這招正好符合這些昆蟲的胃口,所以在野外見到爬滿蚜蟲的山萵苣,千萬不要大驚小怪!

山萵苣為1至2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約60至200公分,葉形為長橢圓、披針形或線形,葉子變化很大。葉緣全緣或羽狀深裂;莖中空,枝葉折斷時會流出白色乳汁,汁液氧化後顏色會變黃,頭狀花淡黃色至米白色,直徑約2公分,花序呈圓錐狀排列;黑色瘦果扁平為紡錘形,具有白色冠毛。

山萵苣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的溫帶及亞熱帶地區,如果在別的國家看到它的身影,請不要訝異;在臺灣,山萵苣生長於平地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田邊、路旁、林緣及道路邊坡,喜好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生存。雖然它全年都能生長,不過,台南平原地區的山萵苣,在冬天及早春時節的生長狀況比較好。在採集山萵苣時,可不要將它和紫背草、苦苣菜等類似種類混淆。

山萵苣是非常著名的野菜,莖葉略帶苦味,幼苗及嫩葉川燙去除苦味後再煮湯或炒食,都十分可口;此外,山萵苣是飼養鴨、鵝等家禽的良好選擇,不妨趁著秋冬時節,多多尋訪山萵苣的蹤跡,好好認識這位野菜世界的大明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