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葉碎米薺
學名:Cardamine flexuosa With.
科名:十字花科 (Cruciferae)
俗名:蔊菜、碎米菜、小葉碎米薺、碎米薺、石米菜、蘋菜。
莖:莖直立而纖細,下部帶紫色,幼嫩部份有微毛。株高約8~30cm。
葉:葉互生,下部葉長約4.8cm,羽狀分裂,裂片2~3對,葉圓形、橢圓形或倒卵形等,全緣或波狀緣。
花:總狀花序頂生或腋出,花序長約4.5cm,花冠白色,花瓣4枚成十字形排列。
萼綠色,直徑約0.2cm,花瓣長度約為花萼的兩倍,雄蕊6枚而且4長2短,
雌蕊1枚。花期全年。
果:果實為圓筒形長角果,內含種子約10~18粒。
鑑定特徵:1.多年生草本,莖自基部處多分枝,被粗毛,被毛往植物體上部漸稀。2.基生葉不簇生,羽狀複葉,側生羽片3~6對,花白色。
分佈:台灣全島海拔2000m以下的原野、草地、路旁、牆角、水溝旁,本縣各鄉鎮市皆見其芳蹤。
只要名字中有一個「菜」字的植物,大概都是可以食用的野菜,蔊菜、碎米菜、石米菜、蘋菜等,都是細葉碎米薺的名稱之一,這麼多的「菜」,代表細葉碎米薺早就被各地人民廣泛採取食用。細葉碎米薺個子雖然嬌小,生命力卻十分旺盛,在屋角、農地俯拾皆是,只要出門採集就有斬獲,難怪細葉碎米薺備受野菜愛好人士的青睞,網路上還有不少細葉碎米薺的烹飪食譜!
其實,細葉碎米薺的生存策略相當高明,只要長到3公分的高度,就可以開花結果,這代表細葉碎米薺從種子萌發到長成僅要十多天,其它的植物根本還來不及長大,細葉碎米薺早就完成生命週期。此外,細葉碎米薺的耐濕能力,比其他植物強,常常在水田或池塘邊緣見到細葉碎米薺的族群,是一種典型濕地演替成為陸地的先驅植物,也難怪以它的五短身材能夠在大自然生生不息。
細葉碎米薺分佈於全台海拔2000公尺以下地區的田園、荒地、路旁或林緣,連濕潤的屋頂排水溝也長得欣欣向榮。葉片為紋白蝶及臺灣紋白蝶幼蟲的重要食草,如果見到細葉碎米薺植株上爬著一隻隻綠色的鱗翅目幼蟲,身體背面有一條淺黃帶,大概是紋白蝶幼蟲來野餐。小菜蛾幼蟲也是嗜食細葉碎米薺葉片的饕客,與紋白蝶幼蟲的區別,是小菜蛾幼蟲全身青綠,背部沒有淺黃色的條紋。由於細葉碎米薺的體型嬌小,根本不能滿足這些毛毛蟲,所以這些毛毛蟲常常在不同的細葉碎米薺間搬家,形成一幅有趣的畫面。
細葉碎米薺是著名的野菜,採集它的幼苗及嫩莖洗淨,再掐除根部,用大火快炒或煮蛋花湯、豆腐湯、貢丸湯、包野菜水餃等,都是滋味絕佳的料理。元月到4月是採集細葉碎米薺的好時機,水份充足的耕地、路旁及休耕的農地,長滿了鮮嫩的細葉碎米薺,只要努力搜尋,必能滿載而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